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方向课程是高职专业教学计划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群,它们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与实践紧密结合。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使得这些职业课程的教学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不紧密所致。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规律,切实在职业课程教学中实施“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才能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真正培养出家长放心、企业满意的一线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育理论。它是一种以“项目导入、任务驱动”为主要形式,将工程实践项目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用项目和任务进行新知识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传授知识时紧密结合工程实践项目,让学生学有所用;由学生亲自进行项目设计、管理、开发和制作,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通过工程实践项目相关内容的开发和设计,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并做到融会贯通;最终通过项目的设计、管理、开发和制作,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具有班组长潜质的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和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人才,不但要掌握某一职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而且必须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协调能力,善于将项目管理意图和工程技术图样转化为产品或成品,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成为职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中高级技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特别在当今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下,企业产品改型周期更快,项目管理和生产变成企业的主旋律,这就要求技术人员除了要有复合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外,更要有项目管理和生产的理念、参与项目生产的能力,以及适应项目变化的潜力。因此,在教学中运用“项目导入”方法,树立项目意识,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进行项目制作的综合应用能力。
“任务驱动”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项目总体要求,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它通过教师将教学内容任务化,并在营造的模拟情景中提出任务,驱动学生开展学习、探索活动,寻找、搜索相关知识,归纳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对学生提出的任务不宜过细,应留有余地,并把握好任务的质量,不能简单地把教学内容转化为一个个问题作为任务提出,而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具体、真切的情景中提出任务;教师提出任务的语言表述要准确,以减少学生的理解障碍。因此对于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教师备课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是在设计课堂任务,并且设计要体现出学生的活动性及活动的效果性。
由此可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根据“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加强职业课程和课程体系建设应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一、项目与任务的教学设计
教师所设计的项目,应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出发点,要涵盖某一阶段教学目标所涉及的知识,可以是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可以是以某个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将几门课程进行整合成一门项目课程。考虑大多数学生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和实现任务的能力,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一般将项目分解为一个个的子项目,然后将一个个的子项目划分成一个个较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任务来实现总的教学目标。因此,项目与任务的设计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1、项目设计时要结合实际,以应用为着眼点,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2、项目和任务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和操作性
项目的设计要注意学生的特点、接受能力的差异及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程度、认知水平和兴趣。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设计任务,让任务从简单到复杂,始终以学生的角度考虑任务的设计。
3、任务的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和难点
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知识的联系等因素。一般来说,一个任务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规模不宜过大。任务是手段,有助于使学生掌握和使用知识,思想和方法才是任务的目的,应该让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应用有一个逐步上升的过程。
综上所述,教师进行项目与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兴趣为主线,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并学以致用,触类旁通。
二、项目与任务的教学实施
(1)项目导入
教学过程开始时,教师首先根据学生教学目标(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引入本次项目的内容,并将项目合理地分成若干教学模块(子项目),同时介绍项目、子项目和各个任务之间的内在关系、逻辑结构,使学生对项目有一个整体了解、认识和把握,并使学生明确通过本项目的学习、管理、设计和制作可以达到的相关职业能力,让学生做好项目设计和制作的相关准备。
(2)任务驱动
基于任务驱动的学习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学生分组
根据小组成员的成熟程度、小组成员的合作技能及学习任务的难度,进行合理分组。把具有不同学习能力、学业水平及具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分到一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优势互补。
2、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教师运用多媒体工具,创设任务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到教师设计的任务上,使学生的学习与实际问题紧密联系起来。
3、学生分工、进入角色
除了完成任务、学习知识以外,每个组员还要协助其他组员更有效地合作。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经过小组协商自主选择角色,承担相应的任务。在设置角色任务时,不设固定小组长,每一个角色就是完成任务不同阶段的小组长,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任务只有小组中个别几个成员完成的情况,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分析任务、制定计划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教师精心设计的任务进行分析,对任务进行分解,通过小组成员的讨论,制定任务完成的详尽计划。此计划作为学生学习情况评价的因素之一。
5、小组协作、完成任务
小组成员根据制定的计划和分工情况,开展学习,学习过程要有阶段性成果。阶段性成果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组间的经验交流,通过组内讨论和组间交流不断地完善阶段性学习成果,从而促进任务的圆满完成。
6、展示成果、评价交流
最后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电子演示文稿的方式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交流。根据教师提供的评价量规,通过组内评价、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总结性评价并将完成任务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进行交流。
三、项目与任务的教学考核
在学习过程开始前,教师要分析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生的特征等。根据项目要求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制定评价标准,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进行适时的自我评价,使形成性评价贯穿学习过程始终。
评价既要注意对技能和成果进行评价,也要对学生的态度和方法进行评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一个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
评价既要有形成性评价,即任务阶段性评价(段段清);又要有结论性评价,即整体项目设计与制作的结果。
评价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应尽量突出能力为本的考核方式方法。
同时,为确保“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职业课程和课程体系建设得到有效体现,必须加强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一、教材建设
若干年来,高职课程无论是教材的组织还是教学的安排,都显示出较理论性和系统性,强调原理的解释、设计的分析和泛化技能的训练等。很显然这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背道而驰的,更与职业课程本身的特点相背离。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课程应重视应用性教学,强调知识的应用,适当降低理论的深度,特别要在教学中贯穿项目的设计、管理、开发和制作,这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按“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模式进行教材和讲义开发和建设就显得异常重要,可以这么说,一门课程或一个以能力为本的课程模块是否成功的实施了“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其根本就是是否已经开发和建设出相关的教材、讲义或课件。
必须积极推行和探索以能力为本位的一门课程或课程模块的教材、讲义或课件建设,并将“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思想融入到建设中去。
二、队伍建设
项目教学法在职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提高了教学的效果,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知识,锻炼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思维能力。但在实施过程中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工程项目的设计、开发和操作经验,以及良好的教学组织协调能力,教材和讲义的编写能力,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要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项目操作的过程,进行发散思维,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更好的项目,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性应用人才。
因此各部门要加强教师梯队的建设,尤其要注重“项目导入、任务驱动”课程项目负责人的培养,即“双师”带头人的培养,在政策上大力给予帮助和扶持。按照每个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逐步建立具有鲜明高职教育特色的工程实践教学“项目库”,丰富教学资源。同步建立课程和课程模块项目主讲教师制度,按照一个主讲教师、二个骨干教师和三个优秀青年教师的项目教学梯队模式进行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梯队的项目设计、开发、应用和教学能力,努力建立一支熟练掌握和运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思想的“双师”型队伍。